光伏“四虎”进击:第二增长曲线如何突围
XD晶科能资讯
2024-05-11 04:01:30
  • 36
  • 11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张英英 吴可仲

K图 688223_0

K图 601012_0

K图 688599_0

K图 002459_0

  “五一”假期前,随着年度业绩报告的出炉,光伏一体化组件“四虎”——晶科能源(688233.SH)、隆基绿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和晶澳科技(002459.SZ)的氢、储业务进展也尽收眼底。

  四家巨头布局氢、储业务的时间并不算早,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他们之中,有的猛攻储能,有的押注氢能,有的则两者均涉足。2023年业绩报告显示,四家光伏巨头均未明确氢、储业务的具体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情况。但结合相关公告,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的储能业务营收规模已经突破亿元,特别是天合光能已奔赴20亿元。隆基绿能的氢能业务营业额也已经破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由于氢、储行业仍未全面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培育新业务时间不长等原因,因此四家光伏巨头相关业务盈利能力并未显现,未来发展情况也待进一步观察。

  盈利能力仍未显现

  历经数次跌宕起伏,如今四家光伏巨头的发展都已相对成熟稳健,产能规模、出货量和盈利指标都居于全球“第一梯队”。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其氢、储能业务也在近三年逐渐“崭露头角”。

  天合光能的储能布局更早,动作也更快一些。

  2015年11月,天合光能旗下的储能产品及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储能”)便已成立。天合光能坚持垂直一体化战略布局,目前已推出了涵盖电芯、液冷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全栈式储能解决方案。

  天合光能在常州、滁州、大丰设立生产基地,形成“三角”整体布局,储能电池、直流电池舱以及交直流产品组合产能已达到12GWh。从全球业务进程来看,公司储能舱及系统销售突破中国、欧洲、亚太、北美、中东非、拉美六大区域市场,累计出货近5GWh。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天合光能智能微网及多能系统(包括微电网及储能系统产品,主要为储能智能解决方案业务)营业收入为18.04亿元。结合相关公告,天合储能在2023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0.1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亿元,而在2022年二者的数值分别为23.34亿元和-0.49亿元。

  相比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涉足储能略晚。

  自2020年以来,晶科能源聚焦于储能系统领域,推出了源网侧、工商业和户用侧储能解决方案。与天合光能类似,晶科能源从储能电芯、EMS、BMS、PCS到系统集成自研自产,全产业链布局。

  2022年12月,晶科能源成立全资子公司——晶科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储能”),并在2023年7月宣布浙江年产12GWh储能系统与12GWh储能电池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晶科储能的营业收入为1.25亿元,净利润为-0.2亿元。

  晶澳科技自2021年开始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储能作为“两翼”中的重要一环被提上了更高位置。

  2022年3月,晶澳科技与海博思创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合资公司,旨在深入推进光伏业务发展,共同开拓光伏与储能交叉市场及客户。目前,晶澳科技已涵盖户用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系统、源网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记者采访了解到,晶澳科技正按照公司自身节奏推进储能业务,相关产能并不多,另外有部分储能项目已完成或正在推进。晶澳科技方面在近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在储能方面去年已经有实质性突破,今年会在光储一体化上为客户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

  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基本都是储能系统全栈自研,包括较为重要的电芯、PCS设备,而晶澳科技对此的迫切表现还并不明显。作为跨界企业,这些公司在渠道和品牌上优势明显,未知领域需要通过招揽人才进一步实现拓展,逐渐培育和积累。基于企业发展现状,叠加储能供需错配影响因素,现阶段出现亏损并不足为奇。

  相比之下,隆基绿能坚定选择了氢能。

  2021年3月,隆基氢能公司成立,主营大型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与绿电制绿氢解决方案。同年4月,隆基氢能在无锡建立工厂,10月完成了首台产品下线。2023年2月,隆基氢能推出低电耗新品LONGi ALK Hi1系列。同年9月,推出大型商业化绿氢装备LONGi ALK G系列产品。

  财报显示,2023年,隆基氢能业务再上台阶,营业额突破亿元,成为国内碱性电解槽中标规模最大的厂商。截至2023年,公司已经建成2.5GW产能,规模和出货量分别位居全球首位和全国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天合光能、晶科能源与晶澳科技也同样看好氢能产业发展。比如,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的关系公司都在推动氢能业务。另外,晶澳科技方面也告诉记者,公司新增氢能业务,已设立氢能事业部,正在探索好的切入点。

  北京清洁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张永泽向记者表示:“不管是拓展储能还是氢能业务,光伏巨头的选择方向都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储能对于解决光伏电力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光伏+储能将是一种很好的能源解决方案。另外,未来能源体系也将是一种电氢耦合体系,电能和氢能可以相互转化,既可以满足新能源消纳,同时也有利于氢能的多重利用。”

  野心不小

  四家光伏巨头的氢、储业务的真正发展时间并不长,但部分公司的野心并不小。

  其中,天合光能坚持光伏、储能双核心业务驱动发展,并希望未来五至八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跻身行业前三。另外,晶科能源也将储能作为公司第二个业务支柱,争取在3—5年间成为全球前三大储能供应商。2024年,晶科能源希望储能业务贡献可观营收,储能(系统)、电芯业务剑指行业前五。

  龙志强向记者表示,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在储能领域的打法与光伏类似,采取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希望通过在技术和成本上双发力,抢占终端市场客户群体。由于光伏储能领域的客户群体高度重合,因此打开市场并不难。但是,进入储能系统领域,尤其涉及电芯和PCS环节等重要环节,短时间内难免与专业制造商存在差距。龙志强还认为:“目前来看,进入储能系统前三,还要面临一定挑战,其中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阳光电源、比亚迪以及由山东电工电气所属电工电气、许继集团所属电科储能及平高集团所属储能科技重组设立的电气装备储能公司等都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进军氢、储业务对于光伏巨头而言可以说是对光伏业务的延伸。除了多年建立的品牌和渠道优势,也要求具备更全面的竞争力。天合光能方面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关系到最终交付给客户的电池舱,是否有匹配的系统设计、完善的解决方案。以天合储能为例,公司的系统集成能力在于研发技术的产业化实力,在产品上,不只是简单做电芯、做储能硬件,而是建立了电化学能力、电力电子能力、数字化能力。在此背景下,实现全产业链的全覆盖,从电芯、模组PACK、电池舱到交流侧到软件、数字化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储能,氢能产业仍处于产业起步阶段,尚未实现真正爆发。在销量规模相对较小、投入研发资金需求较大的情况下,氢能企业的经营仍较为困难。

  张永泽向记者表示,目前整体氢能产业的发展仍需要解决一个产业链生态的问题,包括最终谁来买单的问题。对于后进入者隆基绿能来说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未来发展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近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全球脱碳化趋势进一步深化,随着大量绿氢示范项目的推进和开展,以及绿色氢氨醇发展热度高涨,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尽管氢能市场爆发点未至,但目前市场增长速度很快,到2025年年底市场清晰度可以更加明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